恒盈配资
漫步在南沙区大岗镇银坑街,屋舍俨然、街角热闹,如果你追问一下“银坑街是有银坑吗”,那么在这片满满的生活烟火气里,或许你还可以感受到曾经热火朝天运转的机械银矿的温度。
百年银坑的故事,源于100多年前的一位南海籍香港商人何献墀。1884年9月,何献墀从英国聘请矿师前往大岗,借助机器开挖矿井,促使该银矿成为中国首个运用机器进行开采的银矿。百年前,何献墀带来的轰鸣机械声,不经意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工业魂魄,如今银坑街所在的大岗镇二湾社区已蜕变为广州市容貌示范社区,大岗镇更是成为南沙的工业强镇。历尽沧桑,物是人非,但何献墀的工业故事,其实一直在这片土地流传。
银矿之初:
银坑街与何献墀的
开创传奇
在大岗镇二湾社区
一条名为“银坑街”的道路
静静诉说着一段
中国近代工业的历程
其名源于清末
一段辉煌的矿业历史
中国第一个
采用机器开采的银矿
在此诞生
据《大岗镇志》记述,曾有河源周族、张族和兴宁陈族到大岗采石谋生,因为长年开凿,便成此奇观——塘石壁长110米、宽65米、高23.7米,山壁上钎凿痕迹至今还清晰可见。移居在大岗镇的客家人一度靠采石和石头工艺发家致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大岗镇地底下的银矿,并曾用土法进行提炼。
1881年,眼光敏锐的何献墀听闻大岗(时称潭洲)存在银矿线索。
1883年,石匠在离采石坑约800米处,发现一层厚一英寸的矿脉。何献墀立即赶往大岗,取到矿石样本寄往英国化验,结果发现其含银量达13%。收到化验结果后,何献墀估计该地有十分丰富的矿藏,便马上把矿山买下,同时向当局申请执照恒盈配资,获得批准。
1884年9月,何献墀从英国聘请的矿师托马斯·坎德勒来到大岗,先开挖4个矿井,后增加到5个。
1885年,1号矿井已达到114米的深度,随后更挖到129米深,何献墀称之为当时中国最深矿井。
银矿所在地因此得名“银坑”
这条因矿而兴的街道
便是今日的“银坑街”
2024年3月,“传承与发展·南沙(大岗)历史文脉探究”研讨会在大岗镇举行。会上,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顾问陈晓平介绍了他对大岗潭洲银矿开拓者何献墀的研究成果。
何献墀,字崑山,生于1838年,广东南海县西樵镇新田南沙村人。1845年,他进入香港英华学校接受教育。1858年,何献墀随其兄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担任翻译,在墨尔本及附近矿区工作了十年,其间,他曾短期组织华工赴新西兰开采金矿。1870年至1871年,何献墀曾租船载运华工前往新西兰开矿。1877年起,何献墀担任香港第一家华人创办的安泰保险公司经理,成为第一位进入香港总商会的华人。陈晓平认为,何献墀是我国第一个用机器开采银矿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驱。何献墀在大岗潭洲银矿的矿业探索,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晚清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何献墀之子何剑士也曾跟随其父到此视察矿区,并在客家村为公义祠题匾。何剑士,中国近代漫画先驱,参与创立《时事画报》议论时政,创作了大量抨击帝国主义、清廷和社会问题的漫画,并在广州、香港、上海的报章杂志投稿。
时光印痕:
封存的矿井和
香火不断的天后宫
受政局动荡、银矿品位波动等影响,银坑街的这些矿业活动最终未能持续,矿井也随之封闭。时过境迁,银坑街周边地下,仍深埋着那段火热矿业岁月的物理见证——当年的银矿矿井。
据考证,银矿的3号矿井就位于今大岗中学实验楼附近。1985年大岗中学建设时,此井口被大型钢筋混凝土板覆盖保护。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遗迹,一窥当年盛况。
在银坑街,除了银矿,还有一座天后宫,成为银坑街的另外一张文化名片。据清道光七年(1827年)香山县志载述及清乾隆年间(1736年)记述,天后宫大约建于明末万历(1573—1620年)年间。天后宫经历代多次重修,至今香火依然。按照古时遗风,天后宫每三年举办一次神醮,每当举办神醮必定在庙前搭棚做神功戏,连演三日三夜,十分热闹。天后宫现增建观音堂,后倚荔山,前临闹市,旁与新修葺的大岗公园连为一体,是旅游祈福的好地方。
焕新蝶变:
如今的容貌示范社区
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银坑街所在社区——二湾社区,已完成从工业遗址到宜居家园的华丽转身。2020年,该社区通过“微改造”工程完成质的飞跃,荣膺“广州市容貌示范社区”称号。
据介绍,该工程改造的核心项目是银坑街公园。2020年,社区投入改造,将其变身为一个占地约600平方米的现代化休闲公园:铺设花岗岩石底,新建篮球场、健身器材区、休闲亭廊及座椅,四周绿树成荫,花草繁茂。
如今,整个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老旧房屋外墙被刷新美化,增添了梅兰竹菊、山水风光等雅致墙绘;垃圾分类驿站等设施完善了生活配套。社区内还拥有大岗公园、二湾公园等多个休闲空间,健身路径、羽毛球场等运动设施丰富。
大岗镇“地胆”、土生土长的客家人陈伟林也是南沙区非遗代表性项目“石磨打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亲历并见证银坑街的发展与演变。“当然是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了。”陈伟林坦言,受益于南沙的政策优势,大岗镇近年也迎来了大发展,相信未来也会更好。同时,熟悉银坑街历史的陈伟林也建议,可以加强中国首座机械采银矿的宣传力度,组织学生研学等,让更多人了解大岗镇这段火热的历史。
编者按
珠江潮涌,千年不息。南沙,这片岭南热土,既是海上丝路的古老坐标,又是大湾区时代的崭新封面。
自先秦先民踏浪拓荒,到明清将士血战虎门,从疍家渔歌荡漾咸淡水,到士族祠堂绵延文脉,历史的星火在这里淬炼成钢,文化的基因在潮汐间生生不息。
南沙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南沙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开设《寻隐南沙人》专栏,溯流三千年,打捞那些被历史浪花淘洗的南沙身影。他们有的是守望宗祠的麦氏族人,有的是驾舟御寇的水师英魂,有的是沙田深处采蚝的疍家人,还有的是以热血浇灌家国的志士仁人……这些隐藏在历史中的人与事,连缀成一部部南沙的发展史,见证着南沙向海而生的坚韧,更昭示着南沙向新而行的底气。
每一个“南沙人”,都是岭南精神的活态注脚,都是大湾区文明不可或缺的鲜活篇章。本栏目将以“寻隐”为旨,记录南沙这片土地最澎湃的心跳。
文字:谢子亮
通讯员:大岗宣
图片:刘伟
制图:石畯涵
编辑:张子笛
校对:林春萍
二审:刘嘉欣
终审:李夏同
签发:李立志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恒盈配资
杨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